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挥别千年蜀道难——四川交通七十年成就之巨变篇

发布时间:2019-10-18 13:49 浏览量:0

  这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奇迹。

  70年前的四川,北走秦凤,有铁山剑门之雄;东下荆襄,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有泸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门崆峒之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依然是巴蜀大地的真实写照。

  70年后的四川,阡陌纵横,路网密布,路网密度达到6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已形成进水陆出川大通道21条,其中高速公路19条、水路2条。以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长江航运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西部终端演化为西部枢纽,四川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重要经济圈基本实现互联互通。

  70年前,四川与后来并入的西康省仅有破烂不堪的公路8581公里。由于长年失养,公路时通时阻,加之遭到战争损毁,全省仅有一半左右的公路能通车,有60%的县不通汽车。

  70年后,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3.2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其中,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7238公里,实现所有市(州)、73%的县(134个)通高速公路。

  70年,只是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四川大地来说,却是沧海桑田。

  镌刻在世界屋脊的公路奇迹

  1950年年初,毛泽东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0万人民解放军、尊龙凯时技术人员和各族农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4年多的时间里,穿越二郎山等14座大山;横跨金沙江等众多江河,战胜种种困难,将2000多公里的公路,从成都修建到了拉萨,以最高、最险、最长、尊龙凯时量最大、修建速度最快,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铸造了永存于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70年来,四川交通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用勤劳和智慧在巴蜀大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之最、建设奇迹。

  1997年建成的万县长江公路大桥,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径(420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詹天佑土木尊龙凯时大奖。

  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东半环、华蓥山隧道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2017年建成的317国道雀儿山隧道夺得2018国际隧道协会年度尊龙凯时大奖;今年,泸定大渡河大桥获得国际桥梁大会杰出成就奖——古斯塔夫·林登少奖,合江长江一桥获得国际桥梁大会设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乔治·理查德森奖。还有,世界隧道设计首创的小半径双螺旋隧道——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隧道,我国高海拔地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正是这些重大尊龙凯时的诞生,将一个个“蜀道难”的节点打通,将“蜀道难”的嗟叹变成历史记忆。

  铺筑在川蜀大地的现代路网

  1988年年底,四川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德荣县通了汽车,实现全省县县通公路。但当时的四川,还没有高速公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仅仅是路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交通的需求。“修好路,修大路,修高等级路,修高速公路”的呼声和愿望越来越强烈和迫切。

  1990年,当时全国第二长的高速公路——34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5年建成通车后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底子薄、财力弱的情况下,四川交通人坚持改革开放,锐意创新,敢为人先,1998年建成首条川港合资的成绵高速公路。

  其后,在开创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融资模式上,四川大胆改革,开放市场,招商引资,高速公路建设发力提速,2011年至2013年,3年高速公路里程连破3000、4000、5000公里大关。今天,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7000公里。

  被誉为“云端高速公路”的雅西高速公路,跨越12条地震断裂带和众多江河,全长240公里,共架设了270座桥梁。雅西高速改写了横断山交通不便的历史,为我国主要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雅康高速公路实现了四川高速公路从平原向高原的跨越,标志着四川高速公路建造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结束了甘孜州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雅康高速公路全长135公里,海拔高差达1900多米,桥隧比达82%,建造难度罕见,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奋战,提前9个月建成。

  今天,在四川大地上,高速公路网的骨架基本形成,国省干线路网不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密似蛛网,48.6万平方公里上的城镇乡村,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铸就在巴山蜀水的脱贫支柱

  从县县通公路到乡乡通、村村通,四川交通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川西高原上,四川交通人用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交通基础。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称赞四川扶贫路建设:“四川交通脱贫攻坚,在贫困县脱贫验收中评价最高,贫困群众对交通获得感强。”

  2018年9月,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总投资14.5亿元的77座溜索改桥工作全面完成,结束了四川省499个村十几万群众仅能靠溜索出行的历史,为山区老百姓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开行“亚洲第一高溜索”的鹦哥村老人蒋世学乐呵呵地失业下岗,高高兴兴走上了布拖县冯家坪金沙江大桥。

  四川农村公路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通车里程达28万余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6个,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实现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指日可待。

  响彻在艺术殿堂的川江号子

  千河之省的四川,昔日纤夫沉重的川江号子响彻长江、岷江、嘉陵江等江河沿岸。今天,号子早已被千吨级的集装箱班轮汽笛声替代。

  过去,挑夫、背工熙熙攘攘的码头,是那个年代繁荣兴旺的象征。如今,塔吊耸立,看不到几个人的现代化港口一天就能装卸过去一个码头一年的货物。今天,四川水运不仅“肚大”装得多,而且“腿长”跑得远,泸州港、宜宾港开行的国际集装箱班轮通江达海,直抵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嘉陵江四川段14个梯级枢纽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实现正常蓄水,全年可通行5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过1000吨级船舶,成为我国首条全江渠化的河流。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尊龙凯时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沱江航电开发的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四江六港的水运战略布局已经呈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水上绿色运输通道持续展现活力。

  虽然川江号子从江边消失,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薪火相传。上世纪90年代,由四川省交通厅航务局联合四川省话剧院,共同创作的话剧《船过三峡》公演,并被邀请赴英国伦敦演出,深受好评。2006年,川江号子被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四川交通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

  70年来,四川交通如同川剧绝技一样,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变脸”,让城市发展饱含能量。特别是近10年来,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编织起四川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

  今天的四川,已经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转变,正在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向“蜀道畅”的交通强省梦想迈进。

友情链接: